400-1871-889 0631-5161889

产品中心

  • 产品名称: 杏彩体育网站:全文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:强制碳市场的约束机
  • 添加时间: 2024-01-21来源:杏彩体育 作者:杏彩体育下载
产品详情
询盘

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我们的人均GDP去年刚刚突破1.2万美元,中国也是世界上年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我们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任重道远,压力非常大,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设计和制度设计来解决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碳中和问题。

  绿色金融(碳市场)具有资源配置、风险管理、市场定价这三大功能,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达到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碳中和。同时,我们认为绿色金融(碳市场)有五大支柱:包括界定标准,能有效防止“洗绿”;碳排放信息披露,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;激励机制,能够撬动私人投资;建立气候投融资产品体系,能够满足特定的融资和风险管理的需求;最后是加强国际合作,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治理及国际气候投融资,可以为中国百万亿计以上的碳中和投资,起到引导投资、稳定预期、管理风险、资产定价的作用。

  本`文@内-容-来-自;中_国_碳排0放_交-易=网 t an pa ifa ng . c om

  第一,国际性。碳市场背后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,而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、世界性、国际性的现象和问题,因为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排放温室气体,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一样的。所以,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需要国际社会提供一个类公品,碳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,它具有鲜明的特点,即国际性。

  第二,碳市场是一种市场机制,是一种金融手段,需要有巨大的激励措施。所以,碳市场分两类,一类是强制碳市场,就是政府根据一定的标准,把碳排放的配额分配给高耗能、高污染、高排放企业,在中国就是电力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航空这八大行业,这是属于强制碳市场的约束机制,有点像大棒,或者说有一点像罚款。通过强制碳市场这种政策设计,把高排放企业没有支付的综合社会成本或者说外部性成本,通过市场使其间接进行支付,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配额市场。配额市场是碳市场的主流。国际上为了有效地降低强制配额市场控排企业的

  成本,又创新性地设计出另外一个市场,即自愿碳市场。有一些针对零碳、负碳或者低碳的技术进行投资的行为(如新能源等类型企业),其为

  ,为减污降碳做出了贡献,它也应该有一个激励机制,自愿碳市场就是针对这类企业的一种激励机制,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间接的补贴机制。

  本*文`内/容/来/自:中-国-碳^排-放“交易^网-tan pai fang . c o m

  大家知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,一直就面临着发展与减排两难的问题,我们要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,同时又要实现稳增长和健康发展。自愿碳市场是一个低成本、高收益、高效率的制度设计,它一方面有效降低控排企业的成本,另一方面还可以间接地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。

  我国有两个鲜明的特点:第一,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目前我们的年碳排放量世界第一,超过美国、欧盟与日本年碳排放量的总和。因此,中国的碳中和挑战前所未有;第二,中国的碳中和机遇千载难逢,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和光伏项目装机体系,世界上最大的储能体系,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,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体系。为了使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得更好、更快、更强,应该借鉴国际碳市场的经验,发展自愿碳市场,从而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大规模、更长周期、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。

  去年,我国已经启动了全国统一的强制碳交易市场,但是还没有重启自愿碳市场,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尽早地重启自愿碳市场。目前,国际上自愿碳市场主要分三类:第一类是国际公约背景下的自愿减排市场,如UNFCCC体系下的清洁发展机制(

  )、联合履约机制(JI);第二类是独立第三方开发并运营的自愿减排市场,比如VCS、GS、ACR、CAR;第三类是由部分国家和政府部门主导建立的自愿减排机制,比如中国的

  ,等等。全球自愿碳市场的规模并不大,去年大约是10亿美元,但是据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规模化工作组(TSVCM)预测,到2030年,全球自愿碳市场的规模大约有300亿到500亿美元,值得中国高度重视。

  作为自愿减排体系最重要的机制之一,我在这介绍一下VCS标准。VCS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独立第三方的碳信用机制之一,它目前已经有1700余个项目,大约有6.3亿吨

  量。由于我国的CCER市场还没有重启,不少我国的自愿减排项目已经转向国际自愿碳市场去寻求资金支持,其中以申请VCS机制下注册的项目较多。比如,瀚蓝环境将原本申请CDM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,转为注册VCS项目,并于2021年11月完成VCS碳信用交易约96万吨,实现收入约1300万元。

  【版权声明】本网为公益类网站,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,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,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、研究或欣赏之用,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()。

  批准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  指导单位: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

点击次数:   更新时间: 2024-01-21 02:16:19   【打印此页】   【关闭